赵梦朱
赵梦朱,原名恩熹,号明湖,1892年生于北京。早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校图案科,又研习花鸟画多年。曾任中小学及师范美术教员、京华美专、华北大学美术系、国立艺专、长白师院的讲师、教授等职。是"京派"擎大旗者金城的得意门生,曾任“湖社画会”评议指导。1953年来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前身)任教。由于他的艺术成就,工作成绩和高度的政治热情,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荣誉。连任五届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美协辽宁分会名誉主席、民革辽宁省委员会委员。
赵梦朱作品欣赏
赵梦朱先生的花鸟画远法宋人,近师北楼先生又重师造化,吸收水彩画技法、工笔、写意、没骨、勾填、重彩、水墨无所不能,而以工笔兼小写意为主。赵先生花鸟画用笔坚实挺秀,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设色在娇艳明丽中,能透出雅逸,章法精美缜密,法度严谨,彰显出雍容华贵与神韵飘逸的个人风格。
蒋兆和作品《梦朱先生像》
我1956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鲁美附中前身)。1958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1959年我升入鲁迅美术学院本科,国画系全班23人。因当时鲁美附中高四班、高三班同时毕业,再加上预科毕业生,所以那一届学生是上下几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届。我是附中高三班毕业。(高三班附中上三年;高四班附中上四年。)
杨德衡作品《菊花白描之一》(临摹)24.5×45cm 1959年
杨德衡作品《菊花白描之二》(临摹)24.5×45cm 1959年
杨德衡作品《菊花白描之三》(临摹)21.5×22.5cm 1959年
鲁美本科开始是山水、花鸟、人物普学,赵梦朱先生是我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老师。先由赵先生教花鸟,白描起步。临摹教材——赵先生勾的白描菊花。先是透临,然后对临。第二阶段临摹赵佶、林椿等宋人工笔花鸟画册页。第三阶段到鲁美花窖写生,从如何选枝、到剪裁、到构图、到加进小鸟最简单的花鸟画创作,一步步把同学们领进国画艺术殿堂。
杨德衡作品《杜鹃花小鸟》33×23cm 1963年
赵梦朱先生品德高尚,为人谦和,执教严谨,不但教我们怎样画画,而且教我们如何做人。他常讲“做人要真诚,人与人之间更要友爱互助。”赵先生曾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抱小孩的妇女。走着走着妇女的一只鞋子掉了,她正要弯身提鞋。赵先生看见了,急忙上前说了一句:“请停一下。”然后,腑身帮妇女把鞋提上。妇女转身一看,帮她的是一位老者,连忙鞠躬致谢。赵先生连连摆手说:“不必!不必!”那个年代,大学教授很少,赵先生作为从北京来的教授身上有那么多荣誉,能如此亲民,实属难得。事情虽小,我们听了都很受教育和感动。
赵先生在课堂上如教师又如家长,既严谨又亲切。比如教工笔画晕染,需要“双管”,就是一只手驾驭两支毛笔,一支彩笔、一支水笔,水笔水的含量要略少于彩笔,才能把颜色吸过来,染匀。水笔含水大了会把颜色冲回去,出现水渍、染不匀。刚开始,我这两支笔怎么也用不好,老是打架。赵先生就反复讲解,多次示范,我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慢慢得心应手了。多年来,赵先生行成一种画画的习惯——用嘴试验笔里水份含量是否合适,他说:“这点你们不要学我,藤黄颜色是有毒的。我的门牙都坏掉了,这是个坏习惯。你们多实践,慢慢就能掌握笔里水份的适当含量。”
1963年下学期,国画系教学改革——山水、人物、花鸟分科学习,(当时鲁美国画系本科五年,我这一届是山水、花鸟、人物通学三年半,分科学习一年半。)老师们各自选学苗。赵先生认为我的性格安静,适合学花鸟,将来在这方面会有很好的发展。于是,他委派钟质夫先生几次找我谈话,动员我学花鸟。当时我很犹豫,我不想报花鸟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不喜欢这个专业,而是主要从政治角度考虑。那个年代非常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而花鸟画为政治服务不够直接,“隔靴搔痒”,所以不想报。后来我想通了,一方面是老师们的盛情难却;另一方面,我想用最后一年半时间学精花鸟,毕业以后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于是报了花鸟班。花鸟班共6人:高志孝、刘东瀛、李宝峰、李荣光、贾平西和我。没想到花鸟画成了我终生的职业。
杨德衡作品《燕雀写生》32x35cm 1963年
杨德衡作品《月季鸡雏》(临朱梦庐)34×34cm 1963年
杨德衡作品《蜻蜓荷花》(临王雪涛)33×33cm 1963年
分科学习后,花鸟班临摹朱梦庐、任伯年、王雪涛等人的册页小品、姜泓的大幅玉兰、海棠等。赵梦朱老师主教工笔,钟质夫老师主教没骨,郭西河老师主教写意。
1963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班与赵梦朱先生合影
从左到右:
贾平西(前)、李荣光(后)、宫兴福(1962届鲁美国画系同学)、杨德衡、赵梦朱、李宝峰(后)、刘东瀛(前)、高志孝
1963年春,赵老师带领花鸟班同学至万泉公园写生。我画一幅白描仙鹤,作品留了成绩(作品留校)。
1964年毕业创作时,赵先生鼓励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关注每位同学的创作情况,帮助出点子,解决疑难。我当时画《稻香季节》,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局部细碎的稻穗和整体大面积稻田的关系。赵先生指点迷津:“你可以把双勾、没骨、写意诸法结合运用。”使我茅塞顿开。我经过反复的思考,大胆的实践,通过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终于闯出了一条“承古纳今、借鉴西法、工写结合”的独创之路,很好的解决了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的毕业创作《稻香季节》被评为“优秀”。
杨德衡作品《稻香季节》91×113cm 1964年
1964年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照
赵梦朱(第一排 左6) 杨德衡(最后排 右2)
1973年,我被铁岭地区选派至鲁美“辽宁省国画创作研究班”学习。借机到赵老家探望,只见他独倚小花园柴门,目光呆滞,完全失忆,无法沟通,“十年浩劫”中他经历了什么?不得而知。我泪目而返,感慨良多。那年,赵老师82岁。
1985年,赵梦朱教授逝世,享年93岁。
1954年 杨德衡像
1956年 杨德衡像
岁月无情,转眼我已是耄耋之年。回过头来看,我从事一生的花鸟专业还真是很适合我。我自幼就对花花草草、禽鸟走兽很有感情,很有兴趣。每逢年节,我伯父杀鸡宰鹅,我就哭;少年时我养过好几只狗;父亲爱养花,家里院子不大,却种了月季、杜鹃、芍药、葵花等多种花卉。父亲工作忙,主要由我来负责莳花弄草;上初二时,因学校离家远住校,学校在丹东锦江山后,环境幽美,春花秋实,鸟鸣鱼游;鸭绿江上鹭鸥成群……这一切,都成了我少年时美好的、难忘的记忆。
杨德衡 1982年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
杨德衡 1983年 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
杨德衡 1987年 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
后来,我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十几次到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辽宁盘锦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观察鹤、写生鹤,了解鹤的生活习性;山东荣城的天鹅之乡;动物王国云南孔雀之乡;内蒙古的奔马、白羊;西藏的牦牛、藏獒;洛阳、荷泽的富贵牡丹;澳门盛开的莲花;香港的紫荆花、木棉花;台湾的美丽风光……这一切,都使我更加热爱大自然,我借那些花花草草、自然精灵而言志,而抒情。坚持花鸟画这个专业方向,更好的发挥了我的特长,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军事委员会等国家单位邀请我去创作,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专业方向。人生苦短,若想在某一方面取得一点成绩谈何容易!这其中,选对专业方向至关重要。我非常感恩当年赵先生为我选择的专业方向!
杨德衡作品欣赏
杨德衡作品《南归》126×248cm 1987年
杨德衡作品《鹤乡图 》110×365cm 1992年
杨德衡作品《竞芳斗艳》66×66cm 1995年
杨德衡作品《春归图》248×1050cm 1997年
杨德衡作品《初雪图》140×510cm 1997年
杨德衡作品《相亲》33×31cm 1997年
杨德衡作品《鹤的一家》 83×122cm 2000年
杨德衡作品《亲情系列之黑天鹅》66.5×45cm 2008年
杨德衡作品《棕荫翠羽》100×60cm 2014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