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质夫
钟鸿毅,字质夫,以字行世,1914年生于北京。清室皇族正红旗,姓爱新觉罗。父亲钟秋灜精通书法,善画山水。钟质夫先生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中国绘画。1928年曾在北京“湖社画会”师从李鹤筹、刘子久、陈东湖学花鸟画,研习工笔、没骨花鸟画。曾多次参加“中日绘画协会”主办的定期交流画展,其作品分别在北京、上海、日本东京、长崎、名古屋、美国芝加哥、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地展出。1935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文学系。后考入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第一期花鸟画专业研究员,期间得到艺术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于非闇诸先生指导,艺业精进。抗战前后受聘于北平美专、北华美专为花鸟画讲师及“湖社画会”评议。1953年,调到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前身)任教。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顾问。钟质夫先生是“鲁美四老”之一。
钟质夫先生工笔花鸟功底深厚,将小写意用笔与工笔画的严谨有机结合。用笔沉着多变,墨色浓郁雅丽,布局清新俊逸,主张师法自然,所画花鸟形神兼备。尤其是没骨花鸟造诣颇高,笔墨活脱,色彩流动,质朴无华,别有风韵,独具一格。钟先生为人正直忠厚、光明磊落、宽以待人、严以律已、谨言慎行、淡泊明志、可亲可敬。
钟质夫作品欣赏
钟质夫作品《石榴八哥》107×34cm 1938年
钟质夫作品《茄子》 49×34cm 1955年
钟质夫作品《花鸟四条屏》之一 98×33cm 1956年
钟质夫作品《花鸟四条屏》之二 98×33cm 1956年
钟质夫作品《花鸟四条屏》之三 98×33cm 1956年
钟质夫作品《花鸟四条屏》之四 98×33cm 1956年
钟质夫作品《向日葵》96×34cm 1958年
钟质夫作品《孔雀开屏》141×80cm 1961年
我1956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鲁美附中前身)。1958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1959年,我升入鲁迅美术学院本科,国画系全班23人。
1963年3月,鲁美教学改革——国画系山水、花鸟、人物分科学习。(当时鲁美国画系本科五年,我这一届是山水、花鸟、人物通学三年半,分科学习一年半。)三个专业的老师们各自选学苗。当时,国画系赵梦朱先生年纪最长,辈分最高。钟质夫先生受赵梦朱先生委托找我谈话,动员我学花鸟。他说我的天性、素质和成绩都适合往花鸟画方向发展。当时,艺术界特别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我虽然喜欢花鸟画,但觉得花鸟画为政治服务有些“隔靴搔痒”,不如人物画直接,所以犹豫不决。后来,钟先生又找我谈过多次,二位先生的诚意、善意和耐心使我深受感动。我心想,不就是一年半吗!专学花鸟画,把一门专业学透、学精,也是很好的选择。毕业后我愿意画什么就画什么,于是报了花鸟画班。没成想这一画就是一辈子。实践证明,当初老师们帮我选择的学术方向很适合我。
分科学习后,赵梦朱先生主教工笔,钟质夫先生主教没骨,郭西河先生主教写意。先上一段临摹课,临朱梦庐、任伯年、王雪涛等人的没骨、小写意小品,及姜泓的大幅玉兰、海棠(至今在我家中悬挂)。
杨德衡作品《扁豆》35×34cm 1963年
杨德衡作品《慈姑》(临王雪涛)34×35cm 1963年
杨德衡作品《玉兰海棠》(临姜泓)158.5×49cm 1963年
1963年5月,钟质夫先生和郭西河先生带领花鸟班6名同学到大连市各公园写生芍药、牡丹、月季等花卉。由于气候原因,大连的花卉比沈阳长得好、花朵大。而后,全班转到大连市金县友谊农庄(果园)上写生课,收集素材约1个月。
杨德衡作品《芍药花写生》23×67.5cm 1963年
1963年 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 辽宁省大连市金县写生
钟质夫(前排右二) 杨德衡(后排右二)
1964年5月,开始毕业创作,钟先生是指导教师。创作过程中,钟老师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设条条框框,重在启发引导。钟先生帮每位同学选定题材,听我讲述了几个备选的生活素材、生活感受,帮我选定了水稻丰收这个题材。
当时,国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后,经济形势好转,大抓教学质量,鼓励文艺创新。辽宁省、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对毕业创作都很重视。当时辽宁省主管文艺的书记周桓多次到鲁美观摩创作草图。主管教学的徐灵副院长多次到教室察看创作进展情况,知道我确定了水稻丰收的创作题材后,徐灵副院长把我带到他家里,翻遍他家的画册,查找水稻丰收的参改资料。可惜当时绘画资料有限,只找到一幅齐白石画的一根大稻穗。
我当时画《稻香季节》,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好局部细碎的稻穗和整体大面积稻田的关系。赵梦朱先生指点迷津:“你可以把双勾、没骨、写意诸法结合运用。”钟先生在赵先生指导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绘画步骤、虚实关系等方面的指导。我经过数月努力,反复斟酌,大胆实践,终于闯出了一条“承古纳今、借鉴西法、工写结合”的独创之路,很好的解决了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的毕业创作《稻香季节》被评为“优秀”。
杨德衡作品《稻香季节》91×113cm 1964 年
同年,《稻香季节》参加“全国高等美术学校1964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到沈阳、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巡展。
196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稻香季节》并发短评;1964年《美术》杂志第六期发表《稻香季节》;1966年开始,《稻香季节》先后到日本、苏联、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巡回展出;许多报刊、杂志、画册发表《稻香季节》。
196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第六版
1964年《美术》杂志第六期封面
1964年《美术》杂志第六期目录
1964年《美术》杂志第六期发表《稻香季节》
1964年鲁美毕业合影(局部)
钟质夫(第一排 右一) 杨德衡(最后排 左二)
1964年 钟质夫像 1964年 杨德衡像
1973年7月底,我调入铁岭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1月,被派到鲁美举办的“辽宁省国画创作研究班”学习。一次集体活动,乘车路过三好街时,偶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一瘸一拐艰难前行,那不是钟质夫先生吗?一问才知道,他在“**”中造成腿骨骨折。我看到钟先生时,他已经骨折很长时间了。看着老人家的身影,我心中一阵阵酸痛,真是百感交集!
“**”结束后,高考恢复,各高校人才断档,普遍缺少师资,鲁美也在积极调人,补充师资力量。李钟录、赵大钧、徐家昌等老师都举荐我调回鲁美。有一次赵大钧在铁岭见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回学校,我表示愿意。赵大钧向钟先生传达这一信息,钟先生很高兴,迅速向王盛烈先生(时任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汇报。据说,调动名单已经上报,其中有我和张希华。但命运似乎早有安排,我最终没能回鲁美任教。
1980年初,在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的扶持下“辽宁省花鸟画研究会”成立。郭西河先生任会长,钟质夫先生、朱鸣岗先生为顾问,我和其他三人任副会长。
1980年7月,举办“辽宁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展”,几位老先生均有作品参展。
1981年国庆节,辽宁省花鸟画研究会举办“朱鸣岗、钟质夫、郭西河作品联展”,我与宫兴福合作撰写《评朱鸣岗、钟质夫、郭西河花鸟作品联展》,于10月3日在《辽宁日报》发表。
1982年6月的一天,辽宁美术出版社栾禄章找我:“钟质夫老师有本技法书好几年出不来。你是他的得意门生,能不能帮帮忙?社长、我作为责编和钟老师本人都很着急。”我当即答应。然后,与栾禄章同去钟先生家研究出书相关事宜,钟先生很高兴,把全部书稿移交给我。
1983年1月,经一番努力,我把书的结构捋顺,文字润色,并加进一些我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书稿终于完成。钟先生很满意!
1985年4月,钟质夫著《工笔花鸟画技法》一书正式出版发行。钟先生题签赠我一本。
钟质夫著《工笔花鸟画技法》
《工笔花鸟画技法》内页 钟质夫题签赠杨德衡
1982年9月20日,“辽宁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展”开幕时,郭西河、钟质夫、朱鸣岗、宫兴福、李荣光、高俊岐和我合作一幅大画,辽宁省电视台报道。
1983年,成立“辽宁省中国画研究会”,钟质夫先生任顾问,我任花鸟组副组长。
1985年4月,北京“湖社画会”复会,举办画展,钟先生特邀我参展,我的作品《自立》在北京展出,反响不错。
杨德衡作品《自立》79×136cm 1983年
1985年10月,辽宁省中国画研究会举办“沈阳地区国画展”,辽宁省电视台记者到王盛烈先生家采访,钟质夫先生、郭西河先生与我合作一幅三开小画。
1939年,钟质夫先生、晏少翔先生、季观之先生等人在北京创办“雪庐画会”。1988年3月,“雪庐画会”在沈阳复会,钟质夫先生任会长。“雪庐画会会员大会”在沈阳召开,我应邀出席。“雪庐画会”复会画展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举行,应钟先生之邀,我的作品《思亲》参展。
杨德衡作品《自立》79×136cm 1983年
从1982年到1985年,为出书、画会事宜先生几次给我写信,虽然我们都住在沈阳市三好街,那个年代却更多是通过邮寄书信沟通。这些书信保留至今,显得弥足珍贵!
1994年5月,钟质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0岁。
钟质夫先生是我学习国画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授课时间最长,师生情义最深!1964年毕业前,钟先生赠送我们花鸟班六位同学每人一幅册页花鸟画留念。1980年代,钟质夫先生又送我一幅三开《向日葵》留念。钟先生的人品、艺品对我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没骨画。钟先生的没骨花鸟形象严整,按自己在生活里对花鸟形象的观察和感受,体认而施用笔墨,能写而形不脱逸,毫无浮躁之感,笔的控制能力极强;钟先生笔墨的活脱又蕴含着写意画的风采,他善于用水,在笔的运转与水色化合中一气画成,既有变化又浑然一体,韵味淳厚;钟先生色彩的流动含融了水彩画的韵致,尤其善于使用绿色,画面中绿叶的明暗、层次、色感丰富,整体感强,和谐自然;钟先生晚年的没骨画更趋润泽和谐,艺术技巧更加纯熟洗练,颇有混沌纯厚的神韵。
我很好的继承了钟先生没骨画的精髓。至今,我依然坚持对景写生,多以“没骨写生”为主要手段,从大自然中收集素材,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悟,走出了一条以“大花鸟”理念为核心的花鸟画创作之路。
杨德衡作品欣赏
杨德衡作品《硕果飘香》之一 39×39cm 1995年
杨德衡作品《硕果飘香》之二 33×33cm 1995年
杨德衡作品《芍药》66×43cm 1995年
杨德衡作品《初雪图》140×510cm 1997年
杨德衡作品《初雪图》局部
杨德衡作品《茄子写生》局部 37×164cm 2005年
杨德衡作品《澄明时光》175×208cm 2007年
杨德衡作品《昨夜风雨后》170×179cm 2007年
杨德衡作品《昨夜风雨后》局部
杨德衡作品《豆角》33×24cm 2009年
杨德衡作品《藤萝小燕》32.5×32.5cm 2014年
杨德衡作品《牡丹》32.5×32.5cm 2014年
杨德衡作品《四季花鸟屏》92×28×4cm 2020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